近期活动一览
欢迎您通过邮件或者微信联系我们,参与最新的活动。
新冠科普讲座政策篇
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,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。2003年以来,这一体系逐步完善,而在这次疫情应对中,应急预案是否有效的发挥了作用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一些国家较为成熟的应急体系或许可以作为镜鉴,从触发机制、协调联动、预案执行等角度检视自身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定义设计是否过于宽泛而缺乏可操作性?预案的触发机制设计是否存在缺陷而导致行动时机不确定?不同层级怎样参与响应,边界是否清晰?是否存在一些冗余设计?
拓展开来,信息沟通、大数据应用、官方和民间的互动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等等,都是有待讨论的面向。
新冠科普讲座医学篇
传染病突发,它带来的是一个陌生的病毒。因此在应对疫情时,我们既要“知彼”,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、感染机理,也要“知己”,认识人体的免疫应答和保护机制。
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,可以建立更加科学的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,筛选潜在的有效药物。目前,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和疗法层出不穷,明辨药物作用,依托扎实的临床试验,才能真正得到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应用。
新冠科普讲座流行病篇
和地震、火灾等灾难相比,传染病的流行显得更加无声无形,但我们仍可以借助一些知识和科学工具去解读它。在众多关于疫情预测与分析的研究中,R0是一大主角,它是衡量疾病传染性的重要参数。对疾病自然史的分析可以厘清病原体行为和宿主疾病发展的时间线,其中尤为重要的是“症状前传播”。
有了描摹传染病的尺子,我们就更清楚如何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。比如通过监测病例或隔离易感人群来减少人与人的接触率。如果能探索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,也就能帮助缩短病程。如果能研制出有效疫苗,易感人群就能有更好的免疫力保护而阻止病毒传播。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特征,采取手段也需要权衡利弊。而在传染病初期,许多因素都是未知,我们需要再耐心一点,对任何关于形势的断言提高警惕。
此外,了解病毒的基因组学能为我们展开更多信息,知道它是谁,来自哪里,是否变异,简陋的阴谋论也就无处遁形。
新冠科普讲座心理篇
2019年12月中旬,中国武汉短期内出现了以发热、乏力、咳嗽、呼吸不畅为主要症状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,在短短一个多月之后,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,这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已迅速席卷中国各个省市,打响疫情战役。
从疫情初始到大众恐慌,我们每天面对着海量的信息,期待着用更多的理性、严谨的态度和真实的行动来了解这次疫情。始于这个想法,我们决定邀请6名来自哈佛多个学院的研究生/博士生,以他们专业的知识和角度为同学们科普这次的新冠病毒。
疫情几乎影响着每一个人,在确诊患者、疑似患者、患者家属、居家隔离者、医护人员等不同人群中,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心理反应。疫情可能诱发很多精神症状,包括焦虑、抑郁、强迫、疑病、躯体化等。
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,请多多关注并接纳自己的情绪。你可以尝试画画、写日记、与家人朋友聊天,抒泄胸中压抑的情绪;想的话就哭泣吧,这也是很好的对负面情绪的健康抒发方式;别忘了适当给自己安排一些活动,保持运动,还可以做一做简单的腹式呼吸,让自己恢复平静。
另外,成年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,还可以通过故事、绘本等方式与小朋友们沟通,帮助他们认识、表达、接纳自己的情绪。
温暖自己,你也可以照亮身边的人。